自殺嘅人有咩感受

【過來人】17歲學生拍片剖白:我知自殺嘅人有咩感受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909/57184928]

看到這篇報導,一些埋沒多時的事又再浮現,近日也有不少報導圍繞著自殺、憂鬱的主題。當然,該報導中所介紹的過來人,其原因或許有很多,但主要是學業上的壓力,其他曾有這種傾向的人,當然有各自不同的主要原因。

正修讀 High Dip of CS 時,部分屋企人有段時間不在香港,我也搞不清一些十分貼身的事情,只是有一晚接到九龍的親友致電通知我要即時到醫院…。2010 年,哪些當年搞不清楚的事,似乎又再上演,但主角換了人。到過幾年,身邊又有人遇上人生中的大困難,我急忙找來比較有方法嘅人去協助開解一下(因為我不懂如何當這角色),避免同類事情又再發生。幸好,所有人都到最後沒有事…。曾有一位朋友問我,”你當時入院係咪因為…”,哈哈,她想太多了,原因並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

報導原文[蘋菓日報 09 Sep 2017] – 【過來人】17歲學生拍片剖白:我知自殺嘅人有咩感受

「你要跳樓嗎?跳吧,無人會可憐你。」、「這樣就少了個競爭對手​。」惡毒對白配以血腥、瘋狂的情節,《考試‧社會》是中學生姚景曦的電影作品。2015/16學年,香港發生逾33宗學童自殺案,當時中四的阿曦差點亦是其中一位​。「我以前都以為自己很樂觀、很開心。我没想過我會患上精神病。」入讀名校、老師催谷加上自身對成績的執著,他14歲始病情加劇,更多次萌生跳樓念頭。徘徊自殺邊緣,他希望以自身經歷喚起身邊人對學童自殺的關注,亦讓有情緒障礙的學童知道他們是「被明白的」。
記者:馮樂婷 攝影︰陳海威 剪接:魏利民

「電影改編自我寫的小說,小學五年級時,因為考試壓力,所以寫了本很血腥、可以宣洩自己情緒的小說。」17歲的姚景曦帶點害羞地說。他自小知道要取高分、入Band 1,小學時考試沒有九十分就會哭。一邊埋頭苦讀,一邊又搞不懂考試的意義,三四萬字的小說滿載他對考試制度和人生意義的質問。「通常大人都會叮囑你小心身體,下一句是甚麼?『因為要考試。』那我就很好奇,可能考試比生命還重要。」

終於成功入讀Band 1名校,卻又面臨老師不斷催谷要入大學,本身有強迫症和妥瑞症的阿曦甫升上高中,病情立刻加劇。「身體會不停抽搐、發出怪聲好似咳和大叫,要啪到手指痛才能專注。」思想亦跌入自貶的漩渦,「可能朋友一個小舉動,我就覺得他不喜歡我。上課時,會突然在簿上不停寫『點解你咁冇用』。」阿曦更多次萌生自殘和輕生念頭​,「甚至會幻想喪禮有甚麼人會來。」

《考試‧社會》是現實的寫照

《考試‧社會》講述一個以考試決定生存意義的世界,亦是阿曦心中的香港寫照。影片中,人分為三個階層:「廢物層」是成績最差的人,會被殺死以解決人口過多問題;「低等層」是成績中等,只可以從事勞動業的人;「高等層」則是成績最好,但要接受洗腦,淪為賺錢工具。面對如此制度,有同學因選擇輕生,而遭眾人訕笑唾罵。

「為甚麼你會自殺,你有否想過你的家人?」、「因為你懦弱才會看不開,現時的年輕人真無用!」一句句電影對白,都是阿曦親耳聽聞。成年人以為年青人不懂事,想罵醒他們,反而認同了他們心中的負面情緒。「在他們(年青人)心中一直在用更刻薄、更加尖酸的詞語來罵自己。你以為自己在罵醒他,其實只是在鼓勵這些(自殺、自虐)行為。」阿曦語帶無奈。

正能量不能遮蓋情緒病 反令人更痛苦

「很多時學校或是社會風氣認為,用正能量遮蓋情緒病就無事,反而令人更辛苦。」讓阿曦重新振作甚至接受治療,全靠一份「同理心」。「認識到一些同樣有情緒問題的朋友。身邊有人明白自己,便覺得不是獨自面對。」他亦很感恩家人不會催谷學業成績,又鼓勵他看醫生。走過低谷,阿曦希望藉著影片讓更多人反思學童自殺的成因,亦讓同學知道他們並不孤獨。最近,阿曦更憑著影片於電影業內人合辦的「坎坷影展」中獲得「最勇氣可嘉獎」,影片在9月5日登上戲院銀幕。作為應屆文憑試考生,阿曦自言看開了:「讀書的最終目標不是考試,而是達成你的目標。」他希望將來能入讀電影相關課程,追尋他的夢想。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