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ipnir 6 Web Browser Customization – 提昇網頁展現效能 甚至延長 SSD 壽命
早於千禧年代已在日本較為流行的瀏覽器(Web browser) – Sleipnir (中文版有的譯作神馬),初期原本是基於 Internet Explorer 為基礎,再添加自家的介面與日本人喜愛的功能及網上服務而展開他的旅程。4.x 版本一度存活多時,直到 Internet Explorer 已正式完結其歷史使命前,Sleipnir 開始推出另一個平衡時空 – Sleipnir 6。S6 並非要取代 4 系(S4)而設,相反它是跟 4 系沒有太大關聯,各自各繼續發展。
S4 繼續以 Internet Explorer 為基礎,繼續照顧一眾習慣了 S4 的用家。S4 Upgrade 至 S6 其實沒有任何官方安排的可行方法,一切有零開始。但不少 Sleipnir 高手網站、討論區、維基(非維基媒體的維基百科)等網站不難找到好些高階昇級分享,當然這些都針對資深電腦玩家而設,一般用家十分難跟從。
雖然 Edge Browser 已面世一段時間,但舊有的 Internet Explorer 也很難在十年內完全消失的,因為不少企業仍有大量 ASP based Web application 需要很長時間作出過渡,所以 Internet Explorer 仍會被小修小補,隱身在現在與未來的 Windows 版本當中。
S6 主要已轉為混合式引擊核心,主要部分是 Chromium,即是 Chrome web browser 的 Open Source 核心,近來的 Updates 更增設 Rendoring Engine Customization。或許 Sleipnir 一直以來都是追求節省更多系統資源但又提供更多額外功能及網上服務對應關係,打開這個 Rendoring Engine Customization 會發現預設只使用 CPU 作 Rendoring,難度多數用家都沒配備強勁 GPU Card 或較近代內置有一定水平 GPU 內嵌的 CPU?若已使用近四代 CPU 或已配備中階 GPU Card 的用家,建議啟用 GPU 選項,這樣會有更好的網頁展現及互動體驗。
另外,Startup parameter 也有改進,不少高階啟動參數以往需要手動打開 User.ini 檔案自行修改,如今可以在設定介面中打上了。最常用到的是將 Cache folder 指到別的 Drive and path 上,一來可減少 Web browser 運作時跟其它軟件及 WIndows 本身搶耗 Drive C 的 I/O,結果一切都被拖慢。即使已使用 SSD 作為 OS / Software Disk 的用家,也可以將 Cache folder 指到別的 SSD,甚至 RAM Drive 上,這也可以延長 SSD 的壽命。畢境 Web Page loading 是涉及大量細小檔案下載並寫入 Cache folder 的動作,Cache folder 又會被不時清理(視乎不同 Web browser 的設計及設定影響),變相 Default Cache folder 狀況下對主力存放 OS / Software 的 SSD 不利。
只是兩個小小的設定,「世界」便得到改變。心水清的用家應該意識到,同類做法也適合在其它 Web browser 上「照版煮碗」。對的,但 Sleipnir 本身有自己一套的介面及設定方式,甚至儲存設定的方法也不同,要在 Chrome, Firefox, Opera, Vivaldi, Safari 上作類同設定的話,參考一下它們的高手用家所分享文章/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