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新車胎後的新感覺

內容更新:
10 May 2016
新增 『運動選擇轉變』 段落

 

雖然近年已發現自己受好些大氣候影響而很多事情上都有點念舊起來,但又因為愛到不少日本文化影響,所以又很喜歡新舊大融合,古今穿起一番。這種糾結又有時帶點矛盾的心情也能反映到我自己哪台單車之上。

目前

自己的單車於上月下旬由第二間相熟的單車鋪代勞,改回 1.5吋 寛度的車胎,類近該車原來的車胎寛度。2013 年時為改善流暢度而更換車軨、Hubs、以及車胎時一口氣地換上 2吋 寛的車胎。當時一心打算轉用 2吋 寛車胎是因為在道路邊騎車實在遇上太多危機,兩吋寛的車胎能使我更集中地注意路況而不須要太在意閃避不太平坦的地方或有坑洞的地方。

替我人手拉車軨線的單車鋪老闆十分有遠見,他建議我選用的車軨大致上能適應三種不同寛度的車胎,幼/中/粗 皆可。回想一下,那位老闆大概是估計得到我好大機會轉回幼一點的車胎吧。畢境 2吋寛的菠蘿紋車胎在參加長途一點的單車聚時實在比較吃力,1.5吋寛的 『菠蘿』 紋車胎能在速度與村徑路上行駛取得不錯的平衡。只是粗胎轉幼胎不久,仍需要適應一下,路況感覺變得十分強烈。

近來才知道那位老闆拉車軨是有點名氣的。2013 年中某次無意中經過大圍一間單車鋪,跟該鋪的老闆傾談,不久便租用客貨車運送單車給他進行車軨、Hubs、車胎更換工程。

換了胎,車速表現其實分別不大,相信 8 公里平路上 Keep速 的 Top speed 不會有明顯的大提昇,只是比較輕易加速至 30-35KM/h,最重要是省力不少。

 

數年前重拾踩車樂趣

老老實實,除了小學、中二到中五時曾擁有自己的單車外,畢業後直到 2011 年間單車這一件東西一直只排在 Wish List 的很後部分,不少 Wish List Item 早已實現也遲遲未輪到單車的。中五時那台單車某一天老豆借來踩去上班便於他上班的地方被人偷去了。事隔足足十四年才再於 2011 年夏季購入自己人生中第四台單車。

    1. 第一台單車:
      小學時家人買來的一台兒童單車,有輔助輪的,臨放棄不要時拆掉輔助輪,以不科學不舒適不愉快的方式學懂了騎單車,過程十分無奈且吃盡苦頭(近年學懂了很科學很舒適的方法去教別人踩單車,教的人跟學的人也完全不會有任何痛苦的經歷);
    2. 第二台單車:
      中二時,老豆在工作場所『客串』 參與 『拆貨』 工作,貨品是一盒一盒的單車,可能部分包裝損毁了,在場的公正行人員也表示不打算轉運,留下來送給參與工作的人員。就這樣,在家中跟著盒內說明書砌成了我的第二台單車;
    3. 第三台單車:
      大致上跟第二台的來由相同,也是一台類爬山型普通單車,都是市價大約是數百元一台那種,那時候剛升至中四,最暗淡的高中時期開始。它相對上一台單車略為輕一點,但仍屬鐵架重身單車配以普通組件,代步用尚可。

2011 年夏季所入手的單車,是一台小輪徑摺合單車,屬於比較少見的有避震設備之摺合單車。早在 2010 年已大致上揀選了車款,但思前想後又不時比對其它類近價位車款,輾轉 『研究』 了一年多才正式下決定。購買之時也是失業了四個月左右,剛找到了一份於大學裡裡工作的新工作,尚有不足一個月便上班。有些少當作送給自己的禮物,賀一賀找到新工作這件事,雖然至今我真的有點後悔當時怎麼不下定決心展開新的工作大方向,不再當 サラリーマン (事實上,這個工作方向大轉變早在 2009 年時已經開始出現)。

改裝再改裝

中學時期都比較窮,若不是有特別途徑得來兩台單車,我根本沒有機會在那個時期擁有自己的單車呢。第四台單車的入手,新車落地不足四天便在付近的單車鋪改裝了不少的部分。已改的部份包括:

  • 指撥變速操控桿,換掉原來手把上的 『扭擰』 式變速操控部件,可快速地 一級/兩級 跳波;
  • 牛角連較大的手托,俗稱 『人間肉球』,長時間騎行手腕更舒適;
  • 『鵝頸』,大幅改善高速行駛時的手把穩定性防止車架強烈共震時突然自行轉向,也提供較實在的轉向性,較多重心放到前輪之上。多數小輪徑摺合單車的 『頭柱』 均有先天不足,較難穩定地高速行駛 (不少人曾試過騎車高速下斜直駛突然失控吧,原因也跟這個部份有些關連的);
  • 架在座位下以及綁定於座通上的車袋,吊帶順便用作安置主尾燈以及 Break 燈;
  • 遠距傳聲,音色清脆的迷你車鐘(叮叮);
  • 簡單的車錶。

及後直至 2013 年,陸陸續續在住處附近相熟的單車鋪改裝了其它部件:

  • 無線自動 Break 燈,內置 Accelerate Monitor ,車速突然下降便會自動亮著;
  • 日本專利設計一秒快拆金屬腳踏,改善傳動力,原裝的可摺合式硬膠腳踏傳送性能不理想;
  • 金屬水架,原來用了數年的膠水架爛了,原因是上落車時經常被我踩中;
  • 兩個 LED 手把白色細車燈,分別置在手把的最左及最右方,牛角底下;
  • 迷你伸縮式手泵,跟水架共用相同的附加配件螺絲位置 (裝飾性質為主,襯托傘兵車架的 Style);
  • 廣角度更闊的頭燈;
  • 額外的兩棧 LED 輔助尾燈,接近 45 度斜向上的,提昇後方車輛較遠距離的可見度,尤其高身一點的大型車輛;
  • 迷你倒後鏡一對,用軟帶套緊的,巧妙地套在牛角位置上;
  • 泊車用的企腳,車款原本沒有附設這個設備;
  • 更大塊的車尾反光板;
  • 車尾加上兩個公仔作為掛飾,兩個均是 龍猫;
  • 更大的 『大餅』,52 牙 改成 56 牙;
  • 額外加上 『中波撥』 及 『中餅』,改善上坡能力 (活用手把左邊的指撥變速操控桿,當初改裝用指撥時已一併預先加裝,預早預留 『單餅』 改裝成 『雙餅』 的可能);
  • 『飛輪』 由 『八飛』 轉成 『九飛』,2014 年時發現原有的 『飛輪』 蝕得太厲害了,順道昇級至 『九飛』 (當初改裝用指撥時已預早預留換上 『九飛』 的可能);
  • 更順暢省力的 Hubs;
  • 較輕巧的車軨;
  • 中空式腳踏軸心(空心BB),輕一點,以及提昇腳踏傳動上的慣性 (一般方芯軸心是比較費力);
  • 性能較好的制動制膠,制膠背面還有比較大的散熱金屬片(真的有更好表現???);
  • 較好的車錶。

運動選擇轉變

買了車不久,同年 2011 年的 10 月,參與遠足比賽的 Support team,主要是支援朋友參賽的一隊,行程中其中兩個地點的物資支援。比賽棋誇兩天,最後一個支援站是八仙嶺的仙姑峰附近,由於是最後一段,支援後陪同朋友的參賽 Team 一同步行到終點。而那一段路途經一處廢置村落一段大石鋪設路,可能不太習慣負重下高速步行亂石村徑,就在那一段路上不慎扭傷右腳。初時還以為很少事,忍痛繼續急行到終點。但傍晚時份乘車到上水時已發覺腳痛難耐,需要立即買些噴劑初步治理一下。結果看了多天跌打,傷患處很難完全復元,容易再次積聚瘀血而需要再治理。醫師表示輕度行山還可以,太難的山徑可免則免。追問下,單車倒是不會令傷患有所影響。

有些不太熟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我右腳重重的扭傷過,或許他們直覺地認為若真的扭傷嚴重又怎麼可以經常踩單車呢?我也覺得奇怪,但這個是事實,踩單車就是不會影響 『拗大柴』 的不能斷尾傷患處。

就是這樣,到運動場跑步已不能再去了(其實傷後仍有去過幾次,但真的太不對勁)。本來每周總有一兩次到球場 『射籃』、『鬥下Ball』 的活動也不能再做了,球類運動太容易急速移步而再次扭傷,再次扭傷 『舊患』 便很麻煩了。超級間中夾到朋友們去 Book 場打羽毛球也不行了,最後一次打羽毛球大概是仍在 LingU 裡工作的那一次了。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

I.T.

前の記事

奇怪的 Facebook 新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