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的起源 (2) – 萬葉假名
昨晚上堂,先生提到 萬葉假名,最早被日本人利用來標註言語發音的東西,源自 渡海人(今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人為主)到日本教日本人種稻的時期。後來經書傳入,又將漢字拆解成 『片假名』,用來標註漢字讀音。
官府初期的公式文書也是用漢字書寫(有點似但並不是文言文,可到各日本古城博物館裡看到),以片假名標音,但插入和語助詞 (e.g. 完整 『賀』 字作為 が 這個助詞)。慢慢又過了好一段日子,坊間足不出戶的女性將片假名演化成形態優美一點的 平假名,作為經常留在家中書寫小說日記打發時間之用,漸漸變成平民使用的書寫用假名。及後,再將和語及假借來使用的漢字化動詞結合使用,化為句子、文章方式的文字呈現。
訓読み・訓読
一般日本語世界裡的漢字,都最少會有兩個讀音。
第一個讀音是 漢音,亦稱之為 音讀,漢字傳入時,按當時的朝代原來讀音套入和語能發音的系統中,往往聽起來跟廣東話或好些華夏地方方言相似。
第二個是訓讀音,最基本的訓讀音是和語本身已有那些字詞,假借了漢字來套用,形成同一個漢字在好些使用場合上會出現另一些讀音。
例如:食べる・食
食べる,假名是 たべる (TaBeRu),進食的動詞之辞書形(動詞的基本形態)
食,漢音是 しょく (ShoKu);食堂 是 しょくどう (ShoKuDoU)食べる 便是和語既有動詞,假借了”食”字來使用,讀音沿用和語的。之於怎麼 食べる 裡只有 “た” 以 食 字取代,而不是 “たべ” 一起以 食 字取代,這個我也暫時不太清楚了。
訓讀:
『訓讀』 其實跟 『訓讀音』 意思上有很大差異,訓讀是指閱讀漢字文章原文,經過理解後,以日本語寫出來的行為。例如,日本人在看一篇唐詩,學習讀音(訓讀音)並理解了意思後,以日本語將其意思寫出來。這種行為最早始於官府或貴族才能學習漢學並使用漢字書寫文章的時期,跟現在的日本語有很大的差異,沒有假名夾集使用的,假名只用來標註漢字讀音及補上和語助詞,亦即口說和語手寫中文!(似菲律賓吧,口說菲律賓話但書寫英文)
萬葉假名
假名是先有片假名,後有平假名。片假名 初時只有逹官貴人才能使用,主要作用是標註讀音(和語/漢語)以便書寫。在尚未衍生出 片假名 之前,有一個約一千字的 萬葉假名 表,一個 あ 音也可以對上多個漢字,古時的公式文書果真的是難看得很吧,漢字詞語跟和語字詞助詞等混在一起,看一眼也暈倒吧。
昔日的 『萬葉假名』,相對現時流通的 『五十音』 表來得復雜得多呢!例如,カ(か) 在那時候時假借
“加 架 賀 迦 嘉 可 何 河 哥 珂 柯 訶 舸 歌 軻 甲 汗 箇 介 …”
其中一個來標註和語讀音的!真的幸今時今日學習日本語是不再使用 『萬葉假名』!
Ref:
http://www.nihoncity.com/journal/main/journal_main_120914.asp [Nihon City Journal – 日本語表記の移り変わり]
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87%E8%91%89%E4%BB%AE%E5%90%8D [Wikipedia – 万葉仮名]
http://www.umoregi.com/koten/kojiki/main07.html [丸山林平 – 定本古事記]
http://fubako.s150.xrea.com/kanajiten.html [甘味処 金花糖 – 万葉仮名一覧]
黑船事件開國之後
結朿鎖國之後,外國文化湧入,當然是漢字平假片假混合使用的時代了,更根據六書創出好些新字使用,稱之為 『日本国字』 (e.g. 自転車・働く・丼),以及創造了簡化字(繁體仍通用保留,稱作『旧字/舊字』)。
平假名:作用已轉為標註讀音、助詞、詞語上的和音部分(沒借用漢字替代部分)
片假名:外來語套用,將外來語詞語五十音化,多為英語,還有法國語等等。片假名有時也用來取代 漢字+平假名 結合的詞匯,作為強調用途。例如 動漫中的 驚嚇叫聲/對白。
留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終戰後駐日盟軍司令部曾打算推行 日本語完全羅馬併音化(不准再寫漢字及假名),可惜日本語文字在沒有漢字混集的情況下,實在太難以被理解。結果改為推行 漢字簡化,而這個漢字簡化,相比新中國成立時的簡體中文取代運動來得早啊。新中國的文字簡化比日本的來得大力度。
例子:中文的名詞
正體中文:中國語
日本語:中国語 (ちゅうごくご)
简体中文:中国语
終戰
日本官方及好些人認為二次大戰並沒有輸級別國的,只因外在因素而促使戰爭終止下來。所以,華文社會稱呼終戰的事,在日本角度裡是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