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蹟和發展基建,非得二擇其一不可?

最近大眾都非常關注於沙中線土瓜灣站選址發現的宋、元朝的古井及遺跡會否受到工程破壞,而同時當區街坊亦擔心工程拖延太久會影響其生活,如何平衡保護古蹟和減輕工程延誤對市民的影響成為熱門話題。

因應古蹟只深入地下約四米,和深十餘二十米之車站可以並存,工程師黎廣德建議土瓜灣站可以以地面設博物館,中間保留文物層,再下層則是車站的設計,發現古蹟的範圍不以「從地面開挖至所需深度,興建地底結構再回填」的「明挖隨填」 (Cut and cover) 工法興建,改為以隧道鑽挖機 (Tunnel boring machine) 在地底水平方向挖過去。相對於黎早前曾提議「翻叮」前九鐵年代至合併初期土瓜灣-馬頭圍區間經木廠街-浙江街一段土瓜灣道地底的走線,車站古蹟並存的方案牽涉的改動少得多,對工期的影響也是最少,可說是一個保護古蹟也發展交通的雙贏方案,可惜港鐵在被市民批評隱瞞高鐵延誤後仍不改其作風,拒絕派員出席城市論壇,解答市民的疑問和公開他們對土瓜灣段工程的計劃,社會上一切討論都淪為「得個講字」。

 

作者:Danny Wong

作者 Danny Wong

站長的好友,他是業餘專業鐵道迷,熱愛研究鐵道相關的奇趣事情以及鐵道發展事情。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